大田县石牌镇拱桥村全村484个人口,大部分土地划入大仙峰自然保护区,林木不能砍伐,仅有300多亩山坡地可耕种,是典型的因没有土地资源而导致贫困的村子。一些村民到附近高速公路临时务工,帮忙管护,劈草修剪,收入甚微。如何脱贫致富?大难题摆在派驻大田县石牌镇拱桥村担任第一书记省纪委干部苏武源的桌面上。 “借光脱贫”,享受县里政策,发展光伏扶贫产业。深山里,却是屋顶日照时间短,终于找到了一处向阳地方,村支书苏享武主动将此地块无偿让出,给贫困户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增加农户和村财收入。却是体量不足,苏武源认为还是没有找到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的路子。 入秋,生态良好的拱桥村满山秋花盛开,花香迷人。苏武源闻到了致富的气息,去年12月, 按照政府补一点、村里筹一点、干部扶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资助贫困户1500元买蜜蜂饲养。每个贫困户饲养5箱,一季冬蜜,喜获丰收,每箱蜂产蜜30斤,预计户均年增收8000元。山里花的品种繁多,百花蜜,品质好,花工少,投资也不大。大家纷纷学样,今年,发展到了200多箱。“为保持良好生态,我们必须控制发展规模,形成养蜂合作社,确保蜂蜜价格稳定。”苏武源说。 如何化劣势为优势?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让外流的劳动力回乡创业。拱桥村尝试培育林下经济产业,种植中药材、饲养特种家禽等。 石牌镇下洋村风景宜人,仿若世外桃源。海拔600多米,20分钟车程到城里。下洋村村民魏起荣4年前种下的果树,成就了一个烂漫的花果园,踩上了全域旅游时代到来的节奏,今年来,吸引游客2万多人。借势人气福利,魏起荣成立了大坵田生态农场,面积达300多亩,通过土地流转、家禽寄养、农场务工、农副产品包销等复式脱贫方式,帮助7户贫困户增加收入,逐步脱贫。 大坵田生态农场办起了农家乐,采用有机种植多种多样的水果、野菜、香菇,饲养农家太监鸡、番鸭、鹅等家禽,通过电商渠道,将生态有机食品销售厦门、泉州、福州等地。在大坵田生态农场带动下,下洋村多个家庭发展种养业,搭上农场的“顺风车”,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