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顶格(银亭岬)、银场沟、银丁坂、银瓶嘴、万银场......走进大田乡村,一溜的地名与“银”沾边,诱人的字眼勾起了人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以及对财富美好的向往。 据民国县志记载:前朝时,仙翁(峰)太平桥及熟地等处,田阳十有五炉鼓煽,货于四方。大田是三明市矿产资源丰富的县,有铁、铜、铅锌等几十种,品质优良、储量多。至清朝、民国年间,大田的“铁银课税,系省之众”。日前,笔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探访了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银丁坂银矿遗址。) 矿址:宋代遗址保留完好 银丁坂银矿遗址位于大田县前坪乡黎坑自然村东北面。从著名的矿区银顶格出发,到达村庄后沿山垅田小路下山,不到500米处就是银丁坂。这里群山逼仄,草木蓊郁,林下梯田层叠,丰茂的水源在谷底汇聚成溪。由于海拔低,乍见如平地上突然凹陷进去的一个天然大坑。在坑壁的东向,临水依山建有3座古民居,不过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 民居前方是一片平整的大水田,田埂分5级毛石垒砌,落差在2到4米之间,周边可见众多原始的银矿采矿硐群、矿渣、石磨、作坊、水沟、淘洗池、桥墩、税收场遗迹等。可以判断:旧时人们从后山开采出大量的优质原矿后,搬至民居下方的作坊进行加工,选矿、碾矿、炼矿、筛洗、入窑等工艺流程,仿佛仍可历历在目。宋、明时期分选矿物的平台、窑炉、作坊等遗迹至今保留完好,一些工棚、矿工住所、厨房、工具房、矿区道路等遗迹清晰可辨,同时还可看见用土、石垒建的矿窑内壁表面上,闪烁着绿荧光芒的矿汗烧结物。 坡地上的矿山开采区遗址,长约1000米、宽600米;若干个工作面平台中,最大的高约5米、长30米、宽10米;一处明代矿道及矿硐,高1.8米、宽2米。 古人沿裸露的矿脉用锄头、铁锤、土箕等原始工具人工挖掘,矿硐因此狭小只容身材瘦小的民工一人进出。 据当地老人介绍,古人挖矿时的情景一般是一个人头顶着一支松明,遇到僵硬的矿石还可用明火烧烤,然后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通过泼凉水使石头爆裂将其挖出。古银矿遗址系统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研究古代福建工业、矿业、制银业和考古的珍贵实物资料。 |